創新運用市場科技手段 破解城市管理難題“痼疾”
洛陽市城市管理局
洛陽市城市管理局針對副中心建設對城市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發現的新問題、出現的新情況,敢于先行先試,大膽改革創新,積極運用市場力量、科技手段,有效破解城市管理中難題“痼疾”,不斷提升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細化、科學化、智能化水平。
一、引入第三方,借力發力提升城市環衛保潔水準。環衛保潔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目前城區道路清掃保潔多數采取外包服務方式進行,日常監督管理中往往出現考核評估受人情因素影響大、現場標準難把握、不直觀,外包環衛公司整改慢作為、不作為,道路清掃保潔突擊式多、常態化堅持不夠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洛陽市城市管理局運用市場化手段,在道路清掃保潔工作中全面引入第三方治理機制,通俗地講,就是“我讓你干你不干,我請人干你掏錢”,倒逼各責任單位提高工作質量標準。一是引入第三方進行檢測評估,實現檢測標準數據化、評估方式客觀化。由第三方企業購買道路塵土檢測車,每天在城區范圍內進行流動檢測,道路塵土檢測車內配備有采集取樣系統、攝像系統和輔助裝置,選定檢測路段后,3分鐘即出檢測數據。城市道路清掃到底干不干凈,是否達標?數據說了算。比較徹底地改變了以往考核評估靠人眼、憑感覺,而且費時長、隨意性大、標準不精確、容易惹爭議的局面,實現了考核評估準確、即時、公平、客觀,評判標準更加明晰、問責追責更加精確。二是啟用第三方接手應急清掃,促使保潔責任單位即知即改、立行立改。針對城市道路清掃保潔中各外包服務單位對市局職能部門指出的問題,為了經濟利益往往整改不及時、不主動,甚至不整改,而市局職能部門缺乏制約手段的問題。在全面推行路長制的同時,引入第三方應急清掃機制。按照主次干道每平方米積塵不超過8克、背街小巷不超過10克、城市快速路不超過12克的標準,隨機對道路進行塵土檢測,對超過限值50%以上的塵土檢測結果不達標路段,輕微超標責令外包單位整改,若1小時內不整改由第三方機構進行應急清掃;嚴重超標單位立即啟用第三方機構進行道路應急清洗,第三方作業過程云臺設備全程監控,費用由負責清掃保潔的責任單位承擔。通過發揮第三方機構的“鯰魚效應”,有效激發了外包服務單位清掃保潔的標準意識和責任心、主動性。三是推動第三方全面進入環衛領域,解決城市環衛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隨著洛陽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高架橋上防噪音隔板、下穿隧道內搪瓷面板、城區道路隔離欄的清洗保潔成了新的難題,依靠傳統人工清洗保潔不但成本高、且安全風險大,購買專用設備面臨著資金困難。為此,我們引導第三方企業購買護欄清洗車輛6臺,需要清洗保潔時政府購買服務,及時有效解決了道路護欄、隔板等清洗保潔問題。目前,在洛陽第三方服務已經進入渣土車清洗、垃圾收運、果皮箱維護更新、設施更換及其它環衛服務領域。
二、擁抱新技術,便民利民加快停車管理智慧化規范化建設。隨著洛陽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多,城區停車位日趨緊張,市區內停車難、收費亂成為群眾投訴的熱點、難點。為了回應群眾對市內停車的關切、回答群眾對停車收費的質疑,市城管局主導,市屬國企洛陽弘義集團公司負責投資,在采取新建停車場、改造路內泊位方式擴容停車泊位同時,積極運用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搭建智慧停車管理平臺,構建起了“一網統管,兩端支撐”的城市智慧停車體系。一是新建停車場停車管理智慧化。兩年來,堅持把停車場建設列入市年度民生實事,先后建成71個智能停車場,提供15000余個停車泊位,全部實現無人值守智慧管理。二是改造路內泊位停車管理智慧化。自2020年9月1日起,洛陽城市區路內泊位告別人工收費,實現自動感應、自主交費、全程聯網,進入智慧化新時代。對停入路內泊位的車輛才用高位攝像和地磁+PDA兩種方式進行停車管理、計時收費。目前洛陽市擁有路內智慧停車泊位2萬余個。三是城市停車管理平臺智慧化。以“洛陽城市停車”為統一標識,建設運營了“洛陽城市停車”App、微信公眾號、支付寶服務號等移動互聯網服務終端,覆蓋了市區內全部無人值守智慧停車場、路內智慧停車泊位,具備查找附近停車場、查詢實時泊位數量、查找充電樁、無感支付、手機提前繳費、月卡辦理、獲取電子發票等功能,初步展示了“智慧城市,便捷停車”的停車理念。智慧停車體系的搭建,較好地解決了眾多收費單位各自為政、收費混亂的頑疾,讓收費標準徹底統一、收費去向清晰透明;促成了收費人員職能轉換,變以前的收費員為停車秩序管理員,只負責停車秩序管理,不得再直接收繳停車費;改變了以往收費用途說不清、公共資源受侵害局面,收費管理一張網,停車費由崇弘公司統一收取,收取費用用于停車資源維護和公共停車場建設。實現了停車管理智慧化、停車收費透明化、停車資源公益化。
三、敢啃硬骨頭,敢闖敢試積極破解城市管理中難題“痼疾”。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探索實踐,不斷探索以超常規舉措解決城市管理中的難點、堵點、痛點。一是創新實施共享單車管理新模式。針對近年來城市共享單車亂停亂放難治理,單車公司只講經濟利益不講社會效益、只投放不管理的亂象,迎難而上,探索實施了“公司治理+環衛工人協助”共享單車規范管理模式,將全市8萬輛共享單車交由7000余名環衛工人管理,區分用車密集區、一般區、散遠區,按每月補助環衛工人200元、100元、50元不等的標準,在全國首創了企業買單(每月50萬元)交環衛工人擺單車模式,比較徹底地根治了共享單車亂停亂放亂象,基本達到了群眾便利與市容有序的良性平衡。二是倡導非接觸式城管執法新模式。針對車載販賣等城市管理問題,以往都采用驅趕、沒收等手段,極易產生暴力抗法或暴力執法現象,嚴重影響隊伍形象。為此積極探索實施非接觸式執法新模式,把對人的執法變為對物的執法,即將違法販賣的車輛現場鎖住,通知行為人事后到城管局接受教育或處罰,既避免有效避免了直接執法引發的矛盾沖突,又改善了城管執法隊伍形象。三是探索流動商販管理新模式。推動成立早餐攤販協會,通過政府引導、協會管理方式,盡可能在方便群眾的同時,通過協會自主管理來推動早餐攤販自我管理,解決早餐攤販地點分散、人員眾多難以有效管理約束的難題。主動出擊,化解夏季瓜果農駕農用車進城帶來市容衛生、污染防治難題,主動對接產地城管部門,通過
“一本瓜農檔案、一個識別二維碼、一對一幫助、一張愛心清單”,采取愛心企業包銷、網絡代銷、指定攤位直銷方式,建立從田間地頭到城市街頭的一條龍運銷通道,讓城市管理更有溫度、更有溫情。2020年夏季,累計服務瓜農1073戶,銷售西瓜1400萬余斤,出動愛心西瓜轉運車100多輛,手扶拖拉機等農用車進入市區同比減少70%。
|